close
【原文載於世界日報 2002.12】

在過去的 85 年中,哪些是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發明?12 月號富比世雜誌(Forbes)遴選了各年代具舉足輕重的產品與發明,例如電燈泡的發明改變了文明時代的生活方式,電晶體創造了一兆元的經濟並帶來強大的通貨緊縮威力,避孕藥則根本改變了兩性的生活模式。

 本系列將以資訊科技為主,逐一介紹在過去 85 年間各項資訊重大發明,或可提供讀者一個更清晰的資訊產業發展進程。

1925 年貝爾電話實驗室(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從退休生涯復出擔任 AT&T 總裁的威爾(Theodore Newton Vail,(1845-1920),整合了 AT&T 工程部門與西方電氣公司(Western Electric),建立了此一贏得六項諾貝爾獎、九項美國科學獎章、六項科技金牌與其他殊榮的研究團隊,其重大成就包括發明了電晶體、按鍵電話、資料網路、數位傳輸交換、光學通訊與數位訊號處理器等。在今年,貝爾實驗室已縮小格局成為朗訊科技公司(Lucent Technologies)的部門,朗訊並於 1996 年從AT&T 分拆獨立。

1942 年電子數位電腦(Electronic Digital Computer)

 經過一夜的痛飲以及每小時 100 哩的飆車快感後,愛荷華州立大學物理學家艾塔納索夫(John V. Atanasoff,1903-1995)在一張餐巾紙上,描繪出了全球第一台電腦的構想,結果促成了許多當今仍不可磨滅的重大突破,其中包括再生記憶體、二位元演算以及將某些邏輯元件組合而成的電子計算器。他在 1942 年完成了一部重 700磅、大小如書桌的電腦裝置,並於稍後被整合至 ENIAC電腦中。

1947年 電晶體

 在過去 85 年中,沒有任何一項產品的重要性比得過電晶體的發明。在貝爾實驗室中,與夏克利(William Shockley)一起工作的巴丁(John Bardeen)以及布拉坦(Walter H. Brattain)發現,當電流訊號應用在鍺元素晶體時,輸出功率將比輸入強度大許多。這項發現改革了電子裝置的結構,取代了原本使用的真空管與機械式傳輸,並開啟了稍後半導體與微晶片的突破。這些發現在 1956 年獲得了三項諾貝爾物理獎。

1949年 磁核記憶體(Magnetic Core Memory)

 上海出生的物理學家王安博士(1920-1990)在哈佛的電算實驗室中,開發出了「脈衝傳輸控制裝置」(pulse transfer controlling device),這是第一種在電腦上毋須大型磁鼓(magnetic drum)的資訊儲存方式,稍後這種稱為磁核的記憶體並成為所有高速電腦記憶體的基礎,直到被微晶片取代為止。王安後來將此專利賣給了 IBM,而將心力投注在王安實驗室,開發出了第一套桌上型數位計算器以及迷你電腦。

1954年 Fortran電腦語言

 巴克斯(John W. Backus,1924 年生)帶領了一群 IBM工程師,開發出這個全世界的第一種高階電腦編程語言,以親和的英語文字加上熟悉的演算符號取代了過去抽象的組合語言。Fortran 在後來成為物理科學中的通用語言,並為幾乎所有編程語言的基礎。

1956年 磁碟機

 由 IBM 工程師強森(Reynold B. Johnson)開發的第一個硬碟機「 305 RAMAC 」,是由 50 個直徑 24 吋的旋轉磁盤堆疊組成,讀寫裝置則浮游盤間,可供快速的存取資料,效率遠高於巨型的磁帶機裝置。這一大小有如電冰箱的裝置在 1958 年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大放異彩。


1956年 光纖(Fiber Optics)

 在印度出生長大的卡帕尼 (Narinder Kapany) 從小受的觀念是光只能直線前進,但他決定自我挑戰此一理論。在1956 年,當他剛撰寫完相關的論文後,開始以「光纖」(fiber optics)一詞來形容成束可忠實傳輸影像的玻璃纖維,不久後,雷射加入了這些光波,可讓數位資訊在這些纖維上快速傳送,不過高速的光纖通訊在數十年後才開始成形。

1959年 積體電路(IC)

 積體電路是資訊時代的重要發明,但發明人是互相競爭的飛捷公司 (Fairchild) 電機工程師諾易斯 (Robert Noyce, 1927-1990)與德州儀器的基爾比 (Jack S.Kilby, 1923 年生)。這兩人在彼此不知情的情況下,分別發現可將電腦電路板中離散元件縮小至矽晶(Noyce )與鍺元素(Kilby)的技術,雖然這兩名工程師的東家最後願意彼此分享各自的專利,但飛捷公司還是搶先將該種晶片商業化,迄今,積體電路仍是電子世紀的基石。

1962年 數據機(Modem)

 如果沒有數據機,就沒有網際網路。數據機原本是在1950 年代為北美空防所開發的資料傳輸設備,稱為調制- 解調器(modulator-demodulator),可供電腦藉由轉換類比與數位訊號來互相溝通,因此他們才可使用電話線為媒介。這類第一個商業型的產品是 AT&T 在 40 年前開發的 Bell 103,其每秒鐘傳輸速度僅 300 個位元,相較於當今典型有線電纜數據機大約一百萬位元的每秒傳輸速度。

1964年 大型主機(Mainframe)

 國際商業機器公司 (IBM) 的 System/360 是世界上第一套由多個使用相同編程語言商用電腦所組成的系統,因此客戶在升級系統後,仍可延續先前使用的軟體系統。開發出這套系統的安達爾 (Gene M. Amdahl) 後來離開了IBM,於 1970 年自組了另一個大型電腦開發商,稍後並陸續設立了三個電腦公司。

1968年 滑鼠(Mouse)

 在舊金山一場滿座的電腦研討會上,史丹佛研究中心(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員恩格巴特(Douglas Engelbart) 作了一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也史無前例的簡報,其中包含了螢幕上的視窗、視訊會議以及他稱為「滑鼠」的木製點選裝置。他當時並不認為這種裝置有什麼了不起,擁有這項專利的史丹佛研究中心也未特別留意它的價值,因此乃以 4 萬 5000 元的一次性代價授權給蘋果電腦公司 (Apple Computer) 使用,20 年後,這項發明成為了個人電腦的標準。

1969年 網際網路

 原本是設計給美國軍方相互溝通的電腦網路,史丹佛大學與洛杉磯加州大學 (UCLA)所設置的 Arpanet 技術稍後由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發揚光大,並於軍事用途逐漸減少而商業用途逐漸擴大的消長現象發生後,演變成當今的網際網路。

1970年 CD

 物理學家與音響愛好者羅素 (James T. Russell, 1931年生),為了改善老舊經典唱片的音質,於是想出了將音樂數位化並光學原理錄製在感光膠盤的主意。因此,電腦可以毋須接觸到這些媒介,便可讀取其上儲存的音樂或資料。第一種問世的 CD 大小有如傳統唱片,但是經過羅素不斷的改進,CD-ROM (惟讀記憶體)的技術於是誕生並已廣泛運用在音樂 CD 以及 DVD 上。在去年,全球售出了 30 億片的空白 CD。

1970年 關聯式資料庫(Relational Database)

 出身牛津的數學家柯德 (Edgar F. Codd) 於 1970 年任職於 IBM 當研究員時,首創了關聯資料庫的理論。在早期,電腦資料庫的資料欄目設計非常死板,柯德的想法則是藉由連結共同的欄目(例如客戶編號),來整合不同的資料組,但是這一理念與 IBM 當時主管堅持開發基本型系統的目標衝突,不過它在今日已成為資料庫結構的標準,並且是艾利森 (Larry Ellison )之甲骨文公司(Oracle)的財富命脈。

1971年 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

 在 Farichild 公司開發出積體電路的諾易斯,後來與葛洛夫 (Andrew Grove) 共同建立的英特爾公司(Intel),其中由霍夫 (Marcian Hoff,1937 年生)領導的團隊進一步將整個電腦中央處理單元整合在單一的晶片上,使得電腦的體積得以大幅縮小。英特爾這一產品原本是為日本的計算機製造商 Busicom 公司所設計,執行速度為每秒鐘六萬次運算,與在此之前 20 年前問世的 Eniac電腦性能差不多。把微處理器的誕生歸功給英特爾的原因,除了這是該公司的原始設計外,該公司在後來也很有遠見地以六萬元的代價將其權利買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熊 的頭像
    小熊

    Kumadesign‧小熊的部落格

    小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