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  2007.07.01

■人在新江湖---草根抖擻.照千一隅

李仁芳

    六月二十九日,集結台灣兩百位設計師的力量,第一次的台灣設計師週即將開始啟動。兩百位六年級為主的設計師們,將以整棟誠品信義書店為基地,書店角落、手扶電梯,從一樓蔓延到六樓每一個空間,皆能看到「設計就在生活裡」的暗示。六樓主展場中並推出七大主題展:都市酵母、寶島特有種、亂,有秩序、前刀系氏、點.心設計:五十凳、來點新鮮事、Switched!。

    水越設計的周育如近年來一直在思索:讓人們愛上這個都市,以及讓人們對這個都市發生感情,身為設計師的她可以做些什麼事?

    全城同樂玩設計

    第一次聽她提「都市酵母」,是去年在澳洲參訪「創意生活產業」途中。不記得是在雪梨Darlinghurst街區走向Terry女士超酷的梅杜莎設計旅館路上,還是在The Rock創意市集閒逛時,她問我是否想過一個問題,「人與都市之間的情感建立,是由都市主動提供橋樑,還是人們自主發生情感、故事?」

    事隔一年,她策展了「都市酵母」。育如動員她全台各地,有相同心思的朋友們各自在不同地方努力,讓「都市酵母」發熱發酵:「我們開始尋找內心對都市渴望的聲音,並讓這個聲音響徹城市的天空。在都市裡發散一些魅力元素,使台北成為黏性都市,讓人更想生活在其中,或一再造訪。」

    許瑜琳策展「寶島特有種」,每家設計公司認領五條絲瓜乾。一條條近一百公分長長扁扁絲瓜乾,居然衍生出童年鄉愁澡缸裡的菜瓜布水鴨、Slippers拖鞋、菜瓜布腳踏墊等近五十種有趣設計。而且居然還可做「寶島特有種」窗簾,還可以拿來吹泡泡……。

    「前刀系氏」的策展人廖軍豪說得有趣,這是一場「FUNction:同樂會」──

    設計師與設計師同樂;

    設計師因設計而樂;

    設計師與大眾同樂;

    大眾因接觸設計而樂。

    台灣在「製造經濟」Cost Down時代,社經各界的主流價值是:「做應該的事,把應該做的事做得有效率。」

    要進入「造物/設計經濟」Value Up時代,台灣得開始大力提倡:「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

    草根連線.開放創新

    廖軍豪說「前刀系氏」展覽為台灣的工業設計師帶來的最重要正面效益是「大家下班後還是可以快樂作有意義的創作。」並且藉著這次難得的經驗,設計師自己可以「考驗自己的熱誠度,重新體驗設計活動與自我的關係。」

    我認為台灣工業設計師們藉由此次「設計師週」的推動,正在發動一場類同Linux軟體開發的「開放型創新」(Open Innovation)運動。正如同「都市酵母」策展人水越周育如在回答她如何挑選設計人或設計作品時所言:「我們不挑選,我們邀請。但因為數量很多,我們有策展小組來規劃。大家的創意都是由心裡出發,很動人。」

    周育如覺得「都市酵母」展覽最棒的地方,是「平面設計師、網路設計師、工業設計師、詩人、導演、創新管理教授、研究所MBA、EMBA同學、文化工作者、國外設計師等140多人『都市酵母』團隊發自內心熱情、全心全意地全力參與與支持。」

    「點.心設計」的胡佑宗也提到這個展覽最棒的地方是:「能把這麼多平日都忙得要命的設計師聚在一起,針對一個具體的題目共同探索、交流。」

    「……至於設計師如何詮釋題目,以及作品最後的樣貌,則採取完全不干預的態度。」

    典型的「開放型創新」運作平台!

    因為台灣科技製造工業的前行帶領,台灣的工業設計也順勢開闢了一道在國際舞台上亮相的光芒。

    台灣設計的優勢是與製造非常靠近,設計創新可以與材料、工法、開模、治具的創新比肩並進,密切溝通,效率極高。與「脫卻製造」的第一世界工業設計師們相比,尤為他們所羨豔。

    生活大國才能涵養原創設計

    但是台灣設計的弱點是,一方面在前端則遠離國際市場買者,對顧客的習性、風尚、消費心理與購買行為缺乏第一手敏銳覺察;另一方面在後端則又習於過去製造代工經濟,「工作大國、生活小國」的社經體制,習於勤奮、紀律的主流價值,卻對與生活息息相關的Livingware的設計與鑑賞不甚講究,在生活產業的設計力表現遠遠落後於科技製造產業的設計力之後。這點可從台灣不只落後日本,連泰國都比不上可以明顯得到檢證。

    為了探索亞洲十大設計師的創意力,振萱費時半年,親赴創意亞洲現場,在這些亞洲頂尖設計師的工作室貼身採訪。很用力地為這十位亞洲設計師刻畫輪廓,觀察剖析大師們的創造力之源。十位中我算了算,日本四位、韓國兩位(三星設計群算一位)、泰國兩位,香港與中國大陸各一位,很有趣的分佈。

    大師級的創意設計師會生養、成長在什麼地方?科技大國?知識經濟蓬勃發展的地方?還是國民所得超過兩萬五千美元的國家?

    看起來都不是。泰國就不是。我唯一能歸納出來的最大公約數是──設計的沃土一定得是「生活大國」。

    泰國不是工業大國,不是製造大國,更不是科技大國,但沒有人能否認泰國是生活大國。台灣的位置大概完全跟泰國相反。台灣還是全球人民工時第三高的地方。所以,我們還可以加上一個「工作大國」。

    如果「設計始終來自於生活」,這對台灣要發展創意設計,可不是什麼有利條件!

    日本的杉浦康平被問到「好的品味與設計從何而來?」時,他笑說:「這我不曉得……或許是呼吸清新的空氣,吃健康美味的食物,常保笑容……享受生活吧!哈哈。」

    這次的設計師週可以說是「台灣設計與生活」的自我覺醒,是首次發動自草根的設計啟蒙運動。

    就這個角度觀察,對提昇台灣社會各界的「鑑賞力」而言,我認為前文廖軍豪所提「FUNction:同樂會」宣言後兩項特別有重大意義。

    也不用靠政府的領導,設計師們以自身的熱情,發動台灣社經各界有相同理念,關切生活設計與生活美學的各界人士,大家都以義工身份參與。在各自工作崗位下班休息時,用自己的時間,在台北各個角落「發一隅之光」,「照三千於一隅」。希望台灣的人可以藉由這一系列「設計週」活動,「深化對傳統與生活價值的理解,進而化為具台灣特質的設計思維與語言。」

    歲時記憶與原鄉時尚

    就如華陶窯陳育平執行長近年來力倡的「原鄉時尚」運動,原創的創新一定源自生活脈絡,「有根有據,卻又超乎想像」。「都市酵母」、「亂有秩序」、「點.心設計」……每個參展單元都呈現了對台灣此時此地生活的關懷,這肯定會是對台灣設計的探索,最正確與最妥適的出發點。

    日本今天固然是「造物大國」(隨身聽、8mm camcorder、CD、LCD TV、Wii、PS……,都是日本對世界的原創貢獻),工業理性極強。但從他們各城鄉的四季歲時節慶與祭典,與對歲時節氣生活的珍重保存,可以看出日本是何等看重歲時生活、歲時記憶的「生活大國」。

    喜多俊之說,「一切創意都來自生活。」26歲起就同時在義大利與日本從事設計工作,他很納悶,為什麼日本和義大利同為二次大戰戰敗國,義大利人在戰後卻可以比日本很早就開始過著優越愉快的生活?而且,當然我們都知道,義大利比日本更早成為「設計大國」!

    喜多俊之發現,義大利早在五○年代至六○年代,就把生活基礎設施的充實當作國家建設的重要政策。設計的蓬勃,「是從生活的復甦開始的。」

    雖然上海市早就組織委員會要力推本身成為繼巴黎、米蘭、倫敦、紐約、東京之旅的世界第六個時尚中心,去年十月在上海也見識到他們的創意活博覽會。

    但今年一月在北京朝陽門北大街文化部裏與文化產業司王永章司長座談,才知道「設計」這一塊,大陸得直到下一個五年計畫裏才會放入施政重點。就在這一點看,台灣的經濟文官體系還是頗有遠見的。

    原研哉也提出類同主張,「……今天不論國家或企業都想培養一流設計師,其實更重要的是耕耘土壤,提升一般生活者的品味水準,做意識的改革。」

    深澤直人,「要想的是生活,生活才是本質。」「所以設計不只是設計產品,有時候它是一種生命的學問,有時候它會非常困難。」

    泰國的素旺也說,「生活是可以創造出設計的。」

    創意設計要發展,關鍵的沃土條件之一是國民要普遍相信「我們的前腳代表未來,後腳代表傳統,只有後腳站穩,前腳才能邁開。」(杉浦康平)

    就如同胡佑宗此次策展「點.心設計」,初始想法已有十多年。主要受到德國八十年代「新設計」運動的啟發。至於策展題目鎖定「傳統生活智慧與價值觀的再整理,為的是補足多年來唯歐美馬首是瞻的『空虛感』。」

    創意設計長自「母體」,但一定有所「超越」。原創是要「超越」,但不能沒有「母體」。傳統的養分哺育創新的能量,台灣設計的養成,當然不會是例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